顶点小说网
  1. 顶点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4. 第48章 啊,好多谣言啊!
设置

第48章 啊,好多谣言啊!(1 / 2)


感谢“C维摩”“唯恋相思(> <”“天辽省的关童童 ”“鸿蒙メ天谕祖帝”“元始天王”“至尊元神”“爱吃番茄的小鱼”“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爱吃四川醪糟的慕容弘”“熊山道的冷厉”“银明君”“予你同行2015”“枫叶卡西尼 ”“爱离11”“用户名”“爱吃南瓜糊糊的苏山鸣”“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喜欢侏獴的韦德龙”“东北的金大爷”“陌如忆”“云山深处”“爱吃白菜炒鸡蛋的青祖”的打赏。

祝:无病、无灾、无厄。

愿:有权、有财、有颜。

————

【接下来为大家梳理一下诛十族谣言的形成过程。

最开始被杀的是朱棣钦定的奸臣以及南京城破之后参与募兵反抗朱棣的人,其中包括方孝孺的一些亲属和学生。

在最开始的史料仅仅记载:方孝孺被斩首而已。

他家人学生除去参与募兵反抗的被斩首之外,其他人并没有记载是被流放或者斩首。】

【距离靖难六十年,夺门之变后,天顺年间吏部尚书李贤自己编修的私人史书笔记《天顺日录》以及《古穰杂录》中变成了:方孝孺被凌迟处死,并夷其族。】

【又是二十年过去,成化年间,福建莆田人宋端仪所编写的《立斋闲录》又变了:先狂吹一顿方孝孺,说他和苏轼不相上下。

然后方孝孺的家族情况也变了:宗族847人被抓,有零有整的,但是仅仅记载被抓,并没有说被杀了。并且为了逼真,还把方孝孺的族叔、族兄等十几人的姓名列了出来。

《立斋闲录》:正学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谅、经、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孙起宗、起成、起庄、小荀、居安、渊胜,族孙崇俭等。

并且还记载方孝孺是由亲戚后裔之类的散落四方并且保存有方孝孺的部分残存手稿。

《立斋闲录》:四方夷裔,得一字宝于玉璧。】

【但当年的宁海方氏和今天的是两回事啊。

方孝孺他爹方克勤就是一个小官,并且因为空印案被杀。

祖父也只是元朝的一个很小的官——鄞县教谕。

八百多人什么概念?

红楼梦里面的贾府三代国公,贾氏宗族都没有八百人。

把下人、家生子等等都算上可能都还差一点才够八百人。】

【红楼梦是小说,连写小说的都不敢这么编!】

【方孝孺的家属只是充军,永乐十一年准许发还民籍,返回原籍。】

【并且方孝孺族叔的名字应该是克字辈,并不是《立斋闲录》里面的文字辈。】

————

北宋 承天寺

专心收拾行李的苏轼冷不惊听到自己名字还以为出了什么事,询问张怀民才得知原来是有人夸一个文人像我。

哦,我还以为多大点事,浪费我的时间。

我要去找介甫,我们要重启变法,我们要平西夏,灭辽国,一路打到朝鲜去。

任何敢阻挡我吃小龙虾的人,都将成为我的刀下亡魂!!

————

清朝 江宁府

乾隆二十四年,四十五岁的曹雪芹站在曾经属于自己家的江宁织造府门前,又看了眼手里的书稿,已经写了六十回了,快写完了。

————

【又是几十年过去,正德年间的《姜氏秘史》、嘉靖年间的《革除遗事》又变了:这847人全部被杀,还加了一段方孝孺悲愤交加之下一口鲜血喷到朱棣的龙椅之上的剧情。】

【而最终由一位出生在天顺年间。

求学在成化年间。

数次在弘治年间参加科举数次不中。

又数次正德年间参加科举又数次不中。

最终在嘉靖年间终于当官同时也死在嘉靖年间的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

也就是祝枝山在他的《野记》里面写下这样一段剧情:

强使搦管,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

上怒云:“吾夷汝十族。”

左右问何一族?

上曰:“朋友亦族也。”

于是尽其九族之命而大搜天下为方友者杀之。】

【大意为:朱棣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扔笔后说:“大不了就灭我九族!”朱棣怒曰:“朕可以灭你十族!”左右问朱棣:“怎么多了一族?”朱棣回答:“朋友门生也算一族。”】

【又是几十年过去,明熹宗朱由校在位的天启年间,东林党众正盈朝的时候。

东林党人将方孝孺被诛十族的故事堂而皇之的写进《熹宗实录》。】

【细节也是越来越丰富,人物也是越来越饱满。】

【但清朝编修的明史虽然写:孝孺有兄孝闻,力学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与孝孺同就戮,亦赋诗一章而死。妻郑及二子中宪、中愈先自经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方孝孺的兄弟、妻子儿女都被写的很悲壮,仿佛一家都是忠贞节烈之人。但明史没有采用明朝官方记载的诛十族。】

【看,能编出张献忠把四川屠杀的干干净净的满清都觉得诛十族这件事太假、太恶心,满清都没采用。】

【并且还有个一眼假的故事,明史写方孝孺的亲哥哥、亲弟弟一同赴死,但他们忘了去改方孝孺父亲方克勤的章节。】

【《明史 循吏列传 方克勤》:子孝闻、孝孺。】

【请问三子孝友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方克勤除了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并且未满月就死了。】

————

大明 应天府

文臣或喜或悲,诛十族原来是这样被传出来的啊,差点吓死了,还以为燕王比陛下还猛。

看来我等或儿孙即便参与了靖难,即便是死,也死的很体面。

朱元璋看下朝堂文官皱眉说道:“老四,诛十族虽然是假的,但咱觉得你还是杀少了,看来你清洗不到位啊。”

“简简单单找个人做杨素,杀鸡给猴看,我看谁还敢乱传谣言。”

仁厚的朱标表示不赞同。

“爹,太残暴了。”

“诛三族就行了。”

堂下听到言语的文臣连忙谢恩。

“太子殿下仁德!”

武将摸不着头脑,但仔细一思索,太子殿下确实仁厚,至少和陛下相比,十分仁厚。

————

【而该谣言的如此广为流传除了江南文人的原因,更是因为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热闹的心情。】

【你要说朱棣杀了八百人,引不起多大的兴趣。

但你不说人数,说诛了十族,老百姓可太喜欢了。

不是只有九族吗?十族是什么?

十族是他们学生老师啊。

啊?朱棣这么残暴?

讲啊,接着讲,为啥诛他十族。

哦,原来还和皇室秘闻有关。

原来皇家也像我们老百姓一样家里要闹矛盾,还要动手啊?

哦,原来方孝孺是个铁骨铮铮的忠臣啊!】

【既血腥残暴又和皇室有关系,还有忠臣怒斥皇帝的剧情,老百姓不喜欢才有鬼了。】

【只要和皇室有关的谣言,不论是真是假都会被传的市井皆知,而且皇室绝对不能试图用杀人阻止传播或者尝试澄清。

否则本来百姓只是当个故事听,你居然杀人?居然澄清?

那这事肯定是真的,不然你心虚什么?

会传的越来越广,假的都成真的了。】

————

清朝 雍正八年

雍正帝欲哭无泪,天幕你怎么不早点出现?

朕已经命人将《大义觉迷录》在全国各地发行刊印。

朕现在收回这条命令还有用吗?

————

清 乾隆元年

乾隆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才智点了个赞,拿起茶杯抿了一口。

“看吧,果然还是朕聪明。”

“朕那个阿玛写书驳斥谣言,弄巧成拙了不是?”

“朕继位马上禁止发行和刊印。”

“果然啊,大清还是只能靠朕!”

身边众人左一句皇上圣明,右一句皇上英明。

夸的乾隆飘飘然,此情此景不禁又想要吟诗一首。

————

大明 建文四年初

齐泰和黄子澄正在商议回到南京如何处理方孝孺。

“恶心,太恶心了!”

“整天抱着周礼之乎者也,蹿腾陛下改官名、改地名。做些无用功。”

“最后居然连殉国都不敢?”

“还磕头求饶!”

“奶奶的,回去先把他活剐了。”

齐泰劝阻道。

“黄兄,你怎么能如此残忍嗜杀?”

“把他绑了,送给朱棣就行。”

黄子澄微微一笑,抱拳行礼。

“齐兄,高见。”

————

某大学图书馆

管理员、湖南吐槽王、最强北漂、武装讨薪第一人在方孝孺的《深虑论》上写下评语:“他自己的命运怎么样?他自己的命运都虑不到,还谈什么深虑?”

————

【更扯淡的还有另外一位,卓敬。】

【卓敬:洪武二十一年榜眼及第,官至户部右侍郎,曾经还在宗人府任职。】

【铁杆反燕派!】

【文人对他的记录更是扯淡:

一没募兵,二没守城,三没殉国。

和方孝孺一样躲在家里。

朱棣破城派人抓了他,他突然有勇气了、铁骨铮铮,直接大骂朱棣。

朱棣虽然很生气,但是爱惜他的才华。只是将他关押,并且还派人去和他讲管仲、魏征的故事,希望他迷途知返。

卓敬继续大骂:大不了一死而已,先帝并没有过错,你居然起兵造反,谋朝篡位,来啊,杀了我,我迫不及待想要追随先帝而去。

朱棣还是不愿意杀他,想收为己用。

而这时一个人在朱棣耳边煽风点火,这个人就是在文人笔下会分身之术,本体在北平、分身在南京的姚广孝。

姚广孝以前和卓敬有仇,又羡慕嫉妒恨卓敬的才华。怕他投降朱棣之后抢了自己在朱棣心中的位置。

便对朱棣说道:卓敬这个人太强了,当初建文帝要是听他的,我们早就死了。这样的人得不到就必须毁掉。

朱棣觉得对,就把卓敬杀了还诛灭三族。】

【后来修史的人可能只关注了方孝孺,把卓敬忘了,他们把方孝孺的改了,没改卓敬的。所以导致这个故事一眼假,因为姚广孝此时在北平。】

【并且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朱棣列出的奸臣名单被抓了的,每个都是才高八斗、智勇双全,仿佛建文帝只要听他们的话,朱棣早就完了。】

【但《立斋闲录》是如何表现他们聪明的呢?】

【闻北平兵迫近,与太常卿黄子澄、吏部尚书张紞、兵部尚书齐泰、户部侍郎郭任、刑部尚书侯泰、礼部侍郎黄观、翰林院侍讲方孝孺、左副都御史练子宁、大理寺卿胡闰、左拾遗戴德彝、宗人经历宋征、户科给事中韩永等奏:“请急设法防御,不然祸且不测。”】

【是的,《立斋闲录》就用这样一句需要防御来证明他们的聪明才智!】

【如果这样就算聪明,那其他人是有多蠢?】

【并且朱棣比李世民还李世民,个个都要劝降一番,然后被他们大骂一顿,然后气急攻心,对他们诛三族→诛九族→诛十族。】

【他们写的这些故事真的很像某些段子,比如:有人去问田间老百姓,你说皇帝过的什么日子?

老农说:皇帝肯定是用金锄头挖地吧。

又问农妇:皇后过得什么日子?

农妇说:皇后烙饼时候肯定要多放两勺盐和白糖。】

————

大明 应天府

朱元璋会心一笑,拉着马皇后的手说道。

“妹子,咱不瞒你说。”

“咱当初想的和这差不多,想着皇帝肯定顿顿有米饭吃,吃一碗丢一碗。”

————

【朱棣刚刚破城,忙不完的事情等着他处理,哪来那么多时间挨个劝降?

即便劝降也是找几个对自己有用的人劝降一下而已。

不管是谁,都挨个劝降?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