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1. 顶点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4. 第43章 灵璧之战的三声炮响
设置

第43章 灵璧之战的三声炮响(1 / 2)


感谢“爱吃番茄的小鱼”“爱吃四川醪糟的慕容弘”“道友,贫道这厢有礼了 ”“至尊元神”“熊山道的冷厉”“银明君”“元始天王”“爱离11 ”“予你同行2015 ”“东北的金大爷 ”“桑呐”“爱吃梅子醋的炎星辰 ”“ ⊙ω⊙⊙ω”的打赏。

祝诸位: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

PS:并不是不回复大家评论,很多书友的评论回复了很多次,全部被吞了不显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

【南军虽然率先出发,但仅仅走了十几里地就被燕军追上。】

【何福发狠了,既然撤退不了那就不撤退了。】

【全军列阵就地挖掘壕沟,用头盔运土。】

【挖好壕沟之后火铳兵和射手进入壕沟。壕沟内侧披甲长枪兵列阵。】

【而壕沟外同样由披甲长枪兵保护,更外侧则是骑兵部队。】

【而燕军一时间也不敢轻易攻击,但也不撤退,也同样安营扎寨。】

【双方此时比拼的是两军的意志力。】

【怎么突然有种陈官庄既视感?】

————

新华夏,原北京德胜门外的一座佛寺,清朝又改为粥厂的一个地方。

杜光亭吐槽道:“不会说话就别说。”

“你果然很讨厌。”

黄悟我也是吐槽道:“是啊,一点不知道为尊者讳。”

“居然直接称呼校长是光头。”

杜光亭也是懒得搭理,黄悟我满脑子都是封建时代那套忠君思想,说不通的。

————

【何福大军缓慢往灵璧方向撤退,每行进几十里就要停下来挖掘壕沟,列好阵型,防备燕军骑兵大规模冲击。】

【此时何福大军是严重缺乏补给的,纯靠意志力在坚持。】

【燕军相对轻松许多,和南军相比并不缺粮。】

【朱棣也不要求士兵挖掘壕沟,只是用简单的木质拒马、运粮车等构筑简易的外围防线。】

【但何福大军也不敢主动攻击朱棣,所以朱棣大军可以充分休息。】

【并且朱棣每日仍然保持了自己的好习惯,亲自探查,并且还饶有兴致的顺手打猎,所获猎物都赏赐给将士。】

【并且明实录还强调朱棣每攻下一座城池、每击破一座堡垒,都会将所获财物全部赐予将士。】

【在此期间燕军将领曾数次向朱棣进谏:如今正是盛夏,淮土蒸湿,暴雨连连,若是军中发生瘟疫,后果不堪设想。

不如渡河向东而去,平原之上牛羊众多,粮食也到了快收获的季节。

渡河而过休整,伺机而动才是万全之策。】

【朱棣刚开始好好解释:你们这是死读兵书,两军对峙,贵进忌退,如今敌军胆气已失,我逼迫他们向南走去,何福大军多是南地士兵,难道他们不想家吗?

若是我军能再败其一场,南军士兵四散而逃,皆是归家而去,还有谁能阻挡我们?

如果按照你们说的渡河而去,我军军心必将懈怠。

如果南军得到大量补给,我军还如何能与其对峙?

趁他病,要他命,他们现在粮食不足,截断他们饷道,困住他们才是上上之策。】

【理论上讲,他们的想法并没有多大错误,此时距离燕军控制区域至少几百里,孤军深入敌军腹地。】

【但我们都知道闪电战注重的就是一个快速突进。】

【燕军将领只有朱能、郑亨与朱棣想法一样,其余诸将日复一日的劝谏。】

【成功把朱棣惹毛了,直接说道:想渡河的站左边,不想渡河的站右边。】

【结果左边全是人,右边只有几个。】

【还有一位王真站在中间。】

【毕竟左边太左,右边太右,我就在中间挺好!】

【朱棣看此情景直接大骂:“想渡河的爱去哪就去哪,有多远滚多远,咱不要你们了。”】

【诸将泪起:燕王殿下,请您不要抛弃我们啊,人家错了,以后都听你的。】

【嗯,最后两句是来自拾柒先生的合理翻译!】

————

大明 北京

正拿着灵位前往太庙的朱高炽浑身打了个冷颤,下定决心今日就在太庙等到天幕结束再回宫内。

后辈啊后辈,好好的你惹我爹干吗?

正经翻译不行吗?

老二,老三,儿子,委屈你们了,我就不回来了。

大胖的预感是对的,殿内朱高煦正不亦乐乎的打着朱瞻基屁股,自己屁股也挨了一脚,回头望去。

“爹,又来?”

朱棣又是一脚踢去。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朱高煦吃痛,将满身怒气发泄在朱瞻基的屁股之上。

“哎呦,爷爷,二叔,我受不了咯。”

“要不换三叔来!”

“我,我爹,我二叔都挨打了!”

“三叔可还没挨过。”

“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

朱高燧大骂一声小兔崽子就往殿外跑去。

殿外护卫看到朱棣和朱高煦的手势,顺手将大门紧闭,用身体紧紧挡住。

杨士奇看了看父慈子孝的朱家四人,又看了看还在奋笔疾书的起居郎。

唉,以后修史可怎么写啊!

————

【顺带提一下中间派王真的结局,死于此战。

朱棣即位后,追封金乡侯,谥号忠壮。朱高炽继位,追封其为宁国公,加号效忠。与东平王朱能、河间王张玉、荣国公姚广孝一起配享朱棣庙廷。】

————

【当然在文人笔下,为此次会议添加了一段话。】

【《明通鉴》是清朝夏燮编着的一部明代编年史书。

其中关于此段记载比明实录多了一句话:朱能曰:“诸军勉旃!汉高十战而九不胜,卒有天下。况敌已饥疲,邀其饷道,可以坐困。利已在我,岂可有退心!”诸将乃不复言。】

————

大汉 长安

“韩信,你看看他。”

“居然如此说我。”刘邦略带委屈的声音又在韩信耳边响起。

不知何时来到大殿的吕雉翻了个白眼静静看着刘邦表演。

韩信是天赋都点在打仗上面了吗?

刘邦不过随便许诺一些东西,装下可怜、装下委屈而已,你就原谅他了?

那我若是让刘盈也这样给韩信来一套行不行?

额,算了吧,要不直接收刘恒当儿子算了,比刘盈靠谱多了。

薄姬又是不争不抢的性子,简直堪称完美啊。

————

【无法评价文人加的这段内容,你从哪里看到的刘邦十场战争败了九场只赢了一场啊?

刘邦胜多败少,只不过恰好输的几场都是输给项羽,所以太有名了而已……】

————

【朱棣随即派出刘江、朱荣等人率小股骑兵反复对何福大军骚扰。】

【二十四小时工作制,三班倒!】

【做饭的时候骚扰你,砍柴的时候骚扰你,挖壕沟的时候骚扰你,睡觉的时候也骚扰你。】

【历经数日纠缠,南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力终于抵达灵璧。】

【而燕军斥候探查得知,南京朝廷派了五万民夫以及辅兵运粮而来,何福派遣平安等人率领两万骑兵、四万步兵去接应,将运粮队保卫在中央。】

【朱棣等了许久的决战时刻终于到来,只要将这批辎重截断,南军必然士气大崩,无力作战。】

【emm,感觉又有点像官渡之战。】

【建文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燕军倾巢而出,分为四部。】

【朱能、李彬领一万人前往何福大营,前方开战,他们负责阻挡何福派出来的援军。】

【朱棣本人率骑兵从两翼夹击平安等人。】

【选一队精锐披甲步兵埋伏在北面,待战事一开,从中间插入拦腰截断运粮大队阵型。】

【朱高煦、张武、邱福等率精锐骑兵迂回至南面一处茂密的树林之中埋伏,等待关键时刻致命一击。】

【平安等人一路受到了燕军小股骑兵不间断骚扰,在距离大营仅有十几里之处,马蹄声声传来,烟尘四起。】

【朱棣率领龙骑兵出动!】

【燕军反复冲击南军阵型,平安等人拼尽全力抵挡,保护着辎重,缓慢的继续向着大营靠近。】

【而此时北面的燕军披甲步兵如同矛头直插进去,经过一番血腥厮杀,一小队步兵成功冲破防线进入运粮队中,几乎马上就要拦腰截断南军阵型。】

【而何福也是率领全军从大营而出,杀穿朱能等人的防线,接应到平安等人,准备反杀冲入阵型的南军披甲步兵。】

【南面树林的朱高煦大叫一声:吾乃燕人朱高煦。】

【率领精锐骑兵配合披甲步兵直接将南军阵型拦腰截断,后半段的民夫、辅兵纷纷放弃抵抗直接投降。】

【何福本来还想抢救一下,至少抢回粮食辎重,却不料朱高煦学了姚广孝的请神之法。】

【这一刻朱高煦被蚩尤、项羽、吕布、张飞附体,仅仅带领少量重骑兵就将何福大军阻拦住。】

【朱棣趁势迂回,再次用出看门战术,从侧翼对南军爆菊!】

【何福看着近在咫尺的粮草落下泪来,世界上不是生与死,而是近在咫尺的粮草却望而不得。】

【无奈之下,全军撤退,士气尽散,此战南军并没有涌现出如曾经一般英勇作战、舍命殿后的将领率领本部士兵挺身而出挡住燕军追击。】

【燕军一路追杀至南军大营,若不是大营留守部队冲出营来奋力掩护,几位主将或许会提前成为俘虏。】

【此战燕军俘获马匹五千余,斩首俘虏过多,只能用一句俘斩无算来记录。】

【战斗停息,朱棣再次亲身侦查,发现南军营地大门都用土石严密的堵住。】

【朱棣起了考校的心思,便问诸将:你们觉得何福是在打什么算盘?】

【诸将皆说是固守待援。】

【诸葛朱棣轻摇羽扇,抚摸胡须,微笑说道:我看不然,他们是想跑。】

————

大明 北京

朱高炽肆无忌惮的笑了起来,果然,后辈总是不正经中偶尔透露出几分正经,这样子才是正常。

只是后辈是调侃?还是老二将来真的死的很惨?

蚩尤、项羽、吕布、张飞?

这几位,死的一个比一个惨。

我才在位几个月,何况我应该是不怕老二造反的,应该不至于。

莫非是瞻基?可更不应该啊?

老二即便造反,瞻基受了爹这么久的教导,最多应该也只是将他囚禁而已吧?

————

大唐 长安

“唉,朱棣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了。”李世民总结道。

“深入敌军腹境,来去自如,后辈提到的有名有姓的将领都被朱棣打了一遍。”

“怕是无人再能阻挡了。”

————

【整个靖难之战到此时基本已经没有太大悬念了,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的将领、精锐之师,除了云南边军全被朱棣打了一遍又一遍。】

【而朱棣马上将遇到了靖难以来最大的巧合。】

【真的是巧合,就像桥下总有河。】

————

大汉 长安

刘邦还在和韩信你侬我侬,吕雉的思维却早已偏向远方。

后世儿孙必然也将削藩,只希望不要出一个建文帝和朱棣一般的人物。

又将萧何、张良唤近前来。

“二位先生,我有一事相问,还望二位不吝赐教。”

萧何、张良行礼称是,又有些摸不着头脑,皇后突然这么客气是想干吗?

“我想收刘恒为子,并请陛下立为太子。”

“不知可有先例可循?”

“可有经典可予以解释?”

萧何、张良冷汗直冒……我们不想掺和立储之事啊。

何况这哪来的先例?

废后改立太子的先例倒很多,但很明显皇后要的不是这个啊?

太子意外病逝改立太子也行,可这话说出来怕是马上就要人头分家吧?

也没有哪家经典记载过这些啊。

张良突然想起后辈此前调侃话语。

“皇后,臣学艺不精不知有何先例。”

眼见吕雉脸色变黑,连忙接着说道。

“不过后辈说孔子故居藏有孔子之书,想必应当记载了一些未见史册之事。”

“或许其中有皇后想要的。”

吕雉微笑起来,连忙问道。

“不知取孔子藏书之事可交由何人来办?”

张良对着萧何微微一笑。

“此事当然应该由酂侯负责了。”

办法是我想出来了的,造假的事肯定萧何去,谁让他没想出办法来。

我负责出谋划策,他负责实施,很公平啊!

萧何脸色发黑,又听见吕雉询问自己可愿负责此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