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六品云骑尉改为大校尉简称大校、从六品武骑尉改为上校。增设正七品中校、从七品少校。”
“增设正八品大副尉简称大尉、从八品上尉正九品中尉、从九品少尉。”
大体是仿照后世的军衔而来只是校尉上面的将军被他定为都尉。但是从五品开始武官会授予将军散官所以军中通常还是称都尉为将军只是不敢随意称呼大将军、上将军。
文官的勋级其实也是仿照武官而来朱由检懒得起一些复杂的称呼干脆以大上中下区分。
而且在增设勋级后因为武官从六品以下散官空缺朱由检一并定下:
“从六品以下武散官仿唐制增设正七品致果校尉、致果副尉从七品翊麾校尉、翊麾副尉正八品宣节校尉、宣节副尉从八品御侮校尉、御侮副尉正九品仁勇校尉、仁勇副尉从九品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没有功劳的只授散官不授勋级按资历初授、升授、加授散官。”
“有功的授予勋级同时授予散官。”
“用一句话来说:散官按资历勋级按功劳。”
“散官可以称为寄禄官主要用于定品级。官员品级俸禄基准以其所得到的散官决定。”
这是一套复杂体系的调整朱由检此时只是大体定下来实际如何执行要交给吏部、兵部。
相比宋朝的散官阶、寄禄官阶、贴职、差遣、勋级、爵位等一长串的官阶名称大明散官、勋级、职位、爵位更加简单。
例如历史上孔贞运为袁可立写的墓志铭名称是《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其中资政大夫是散官、正治上卿是勋级、兵部尚书是职位、节寰是袁可立的号比较简单明了。远没有宋朝复杂让人摸不着头脑。
只是作为对臣子的赏赐经常有尚书、侍郎等职位被作为加衔授予。是否担任实职一般人并不清楚。
朱由检登极之后看着满朝尚书侍郎正卿少卿甚至还要思考他在实际担任什么官职。所以他把加衔独立出来重新确定授予朝堂官员。地方则因为加衔的御史、侍郎有相应职责被他加上南京二字区分。
以后的实职差遣自然由职位决定。勋级、爵位这样的勋爵授予有功之臣。
散官则被朱由检定为寄禄官负责确定品级俸禄。
勋禄因为财政困难朱由检暂时不打算单独发放。大明财政税收一团乱麻朝廷实际拿到的钱粮只有几百万连官员品级俸给都要发放折色自然不可能另外发放勋禄。甚至连需要发放俸禄的诰命夫人都要慎重授予。
散官、勋级的调整是朱由检在为以后调整财政税收和官员俸禄做准备所涉及的利益自然不是小数字。
虽然朱由检没有明说群臣暂时也不知道这一点。但是想想所有官员的散官、勋级都要更改名称房壮丽、袁可立觉得这种工作量实在恐怖。有心劝皇帝不要改动又看出这是在配合磨勘法推行。
房壮丽作为吏部尚书不可能在磨勘法上和皇帝唱反调否则他这个和张鹤鸣一样年过七十的吏部尚书会被皇帝以“不愿做事”勒令致仕。
袁可立则因为前面已答应皇帝推行磨勘法这时候不能唱反调。如果他早知道皇帝推行的磨勘法这么麻烦当初就一定不会答应。
想想散官、勋级到底和实职无关调整出现纰漏也能及时补救两人勉强接受了这个调整决定让下面的官员忙一点。
只是为了减少工作量袁可立想到皇帝说过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说道:
“陛下现有官员散官、勋级不宜改动。”
“可以在调整职位时陆续进行改动。”
朱由检点头应允说道:
“那就这样定了争取在三到五年内把所有官员调整一遍。”
“文官三年一考武官五年一考要在考核后重新授职时确定新的散官勋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