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1. 顶点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
  4. 第97章 安史之乱(下)
设置

第97章 安史之乱(下)(1 / 2)


x 第97章 安史之乱(下)

【节度使意为节制调度。

是唐朝为了维持对外用兵或者镇守边关而设置的官职。起初只掌管边境军事事务。

可是到了开元末期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严重也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百姓的土地占为己有。

尤其是灾年以钱粮换地使得很多人口丧失土地成为流民。

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中央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雇佣流民大量从军成为职业军人。

同时期游牧民族骑兵数量质量得以加强国家正好也需要可以长期驻守边关的快速反应部队。

可是军队的开销也随之增加中央供给不足于是开始让军队自己在边境屯田耕作。

这一事务的具体管控权力当然落到了节度使身上。

逐渐的节度使掌管了所辖军区的军事、行政、民政、财政以及生产和税收。

在辖区内吸收流民补充兵员也由节度使管理。

这样一来随着节度使的权力增大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士兵就容易出现“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现象。】

(罗马:这个我熟)

(土地兼并啊封建王朝后世都会出现的问题)

(历史周期律)

(好家伙这是军阀的节奏啊)

……

各时空的朝堂皆面色严重。

这场动乱竟还与土地兼并有关吗。

古代的工商业不够发达土地就成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保障当时即便是官员的工资也是拿粮食来结算的。

朝廷如果想要筹建大事比如战争、灾害等首先考虑的是国库的粮食是否足够有粮食才有银子而有银子却未必有粮食。

作为一个农耕大国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朝发展初期有粮食百姓才安心。那时候人少地多人们刚从动乱中缓过神朝廷也还算英明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但王朝逐渐稳定经过几代的发展和财富的堆积生活水平逐渐上升阶级鸿沟愈发明显。

人口增加人多地少一些农民失去土地被地主阶级兼并。

矛盾出现等到掠夺愈发严重没有田地成为流民的人在聚集在一起后就会对王朝造成威胁这就离末年不远了。

这个道理朝臣们懂吗?

当然懂。

甚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不少办法。

比如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等。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但却无法根治土地兼并问题。

毕竟朝臣们是得益者阶级的对立使得一些问题根本无法深耕。

那后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各个时空的朝臣们心中忐忑难道就真的逃不过这个魔咒了吗……

的浅显连一些武将都明白了其中的问题。那又能怎么办呢天高皇帝远若事事都要中央来传递信息都要耗费不少时间。

对于边境地带的将士们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东西。

……

汉董仲舒眉头紧锁的问题他也曾思考过。

他曾说过:“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倡导抑制兼并。

但刘彻当时忙于征战没时间将这个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这件事不能不重视流民越多朝廷的压力就会越大社会动乱是影响社稷的大事!

他此时不在宫中刘彻只招了几个近臣入宫共赏天幕没想到这次天幕还来了点干货。

虽然并没有过于深入这也是后人根据历史循环总结出的经验哪怕一毫也能令他们感悟颇多。

董仲舒立刻整衣敛容往未央宫去。

……

唐李世民苦笑。

原来还有这一层原因。

才第七个皇帝兼并就这般严重了吗。

这时的大唐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既减轻了政府财政方面的负担又耕战结合藏兵于民。

怎么到了李隆基那变化这办法土地兼并啊李世民皱眉除了均田制还有更好的办法能抑制吗。

“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果然节度使的权力已经不受控制了。

……

【怛罗斯战役之后随着中央军事战略的调整对外用兵的需求减少各镇节度使的注意力也必然从国外转向国内。

因为在唐朝有不少边关将领回到中央成为朝廷重臣甚至宰相的先例中央官员与边关各镇出现对立之势。

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因为个人问题荒废朝政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也导致了中央贪腐严重。

一代贤相张九龄被李林甫代替在皇帝不理事物之时几乎独揽朝政。

虽然他也解决了部分财政问题可其巩固权力阻塞迫害贤良的手段却无所不用其极。

科举制度逐渐形同虚设任人唯亲的现象在朝堂以及地方成为普遍现象最致命的后果就是中央军队腐化庸才流入。

缺乏管理缺乏训练中央的实力逐渐削弱而地方节度使却在日益壮大。

安禄山本是一个打了败仗被押解回中央准备问罪的胡人兵马使可是他通过贿赂官员洗脱罪责同时因表演胡旋舞得到唐玄宗的注意很快平步青云。

李林甫考虑胡人不能做宰相于是投玄宗所好推举安禄山为东北三镇节度使。

一来减弱节度使对其相权的威胁;二来安禄山可以成为其强劲党羽。

这三镇的节度使足足有15万人力量已经盖过中央而皇帝贵妃还在与安禄山嬉戏共舞没有丝毫忌惮。

李林甫病死后原本市井地痞出身的杨国忠因为是杨玉环的族兄同时也因为十分会“做人”所以成为新的宰相。

杨国忠与是李林甫政敌安禄山做为李林甫的党羽自然与杨国忠交恶。

双方持续且轰动朝堂的党争皇帝却任其发展视而不见。

而杨国忠霍乱朝纲阻塞中间的本领与李林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身能力有限就会嫉贤妒能使得中央更加腐朽。

不懂兵法又好大奇功对南方几度用兵两次使军队走入瘴气之地战事失败导致唐军折损数万也让南方s数民族与唐交恶。

安禄山在看到自己的权利甚至个人安危竟遭威胁同时也认识到中央实力不济之时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北京)起兵。

其数下部骑精锐烟尘千里。

安禄山在东北方势力庞大骑兵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就占领了河北。

随后兵锋直指东都洛阳。

等到12月22日唐玄宗李隆基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命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帅东征安禄山保卫洛阳。

由于唐朝的军队还在边关不能及时赶回高仙芝封常青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都是些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

此时也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所以安禄山虽然遇到大军阻碍但很快将其击溃。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叛军就攻入洛阳杀守将和御史中丞并自立称帝国号大燕。】

(内无法家拂士外无强敌外患者国恒亡)

(杜甫也是受害人因为李林甫的嫉妒不能出头)

(地雷:安禄山埋雷:李林甫踩雷:杨国忠)

(张九龄劝过玄宗把安禄山杀了李隆基不听)

(亚洲舞王安禄山)

(李隆基可能是想将相制衡可惜玩脱了)

(北京打过来的?朱棣直呼内行)

(天宝胡兵陷两京安西北庭无汉营)

……

朱棣突然被点名他愣了一下随即有些生气。

怎么回事简直胡闹。他靖难可是正义行为怎么能与安禄山这种人混为一谈!

……

贞观时空李世民从天幕开始讲朝堂的腐败起就一直在冷笑。

科举制度逐渐形同虚设任人唯亲不懂兵法又好大奇功党争……这些话每个字都在他的雷点上蹦迪他青筋暴起想发泄又不知找谁发泄。

洛阳竟然被攻陷了!

看后人说的两京那长安是不是也没守住?

李世民狠狠闭眼对后面的情况隐隐约约有了预感……

【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撤出洛阳之后在潼关再次集结边关兵力部分调回。

他们在潼关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

潼关易守难攻在此坚守并等待边关节度使调回大军本是正确战略。

可是朝廷的腐朽让庸才文官视武将立功为洪水猛兽。

加之高仙芝等人也非汉将胡将安禄山的反叛使玄宗对外将产生忌惮这也就成了官宦诬陷武将的有利借口。

随后封常清高仙芝以勾结叛军避战不出的罪名处斩。

新将领是已经年迈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不过他身为大将身谙兵法依然正确判断了战争形势。上任之后立刻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安禄山大军几度强攻均被挫败。

而此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义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同为叛将的史思明一度连续得手进展十分顺利。

此时哥舒翰认为只需要继续坚守叛军劳思远征急于速胜在占领区不得民心且在后方失利的情况下便会自溃。

可是大唐的失败恰恰也来自其后方。

宰相杨国忠怀疑哥舒翰在谋己怯战。

同时安禄山派出老弱病残于唐军阵前袭扰让皇帝以及杨国忠认为叛军已经大势已去。

人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于是逼迫哥舒翰出关剿灭叛军。

百般劝解无果哥舒翰无奈含泪出击。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