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1. 顶点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春秋小领主
  4. 第二百六十六章 不给面子的宋国执政
设置

第二百六十六章 不给面子的宋国执政(1 / 2)


第二百六十六章 不给面子的宋国执政

阵阵的歌声中坠在队伍末尾的宋国左师向戎与郑国大夫良霄彼此面面相觑停了许久向戎感慨说:“就这样一个轻声细语说话的人却让整个世界屏住呼吸侧耳倾听……良霄之前你能想到这点吗?”

良霄毫不犹豫的回答:“之前任我如何大胆预测我也想不到这样一位‘弱不胜衣’的人、这样一位语气柔和的人却让百年霸主楚国不得不低下横蛮百年的头颅这大概就是所谓‘有理不在声高’的寓意吧。”

向戎叹息:“这是个乱世啊!人人都说这是一个末世在这样一个末世里武子的行为却像一缕阳光刺穿了无尽的黑暗。

原本这世界以力服人力大者、嗓门嘹亮者别人不得不倾听他的话但武子却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如果所行所为依据规则(礼仪)即使轻声细语别人也得服从他的话语因为他的话语是代表规则(礼)——所以那不是他在说话是规则在说话。”

向戎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原之地与南方楚国争霸许久昔日晋文公虽然也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但却从来没有像赵武这样把争霸战争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国家战争高度上升到华夏与蛮夷之间的正统之争。

更早前齐桓公称霸的时候也曾伐楚责备楚国“苞茅之贡不入”——齐桓公是在谴责楚国不向周天王纳贡但出于中原贵族的含蓄与婉转齐桓公并没有直白的说出楚王妄称“王”号不以臣子身份自居;而其战争诉求也不是要求楚王去掉王号。

唯有赵武撕开了温情含蓄的面纱直接吼出:纳贡纳贡不称臣如何纳贡?此战必须以楚国称臣为目的至于纳贡的事儿只是是称臣之后的顺理成章。

齐桓公以“不纳贡”责备楚王最终却没有要求楚王去掉“王”的尊号。到了赵武这一次南征唯位赵氏孤儿头一次抛弃了春秋贵族的含蓄赤裸裸的、不加掩饰地、直爽无比地直指楚王是华夏的对立集团不仅要求楚王去掉王号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楚王必须向华夏集团“称臣”。

春秋之间的战争讲究一个“理顺”赵武这次可算占足了道义的制高点他轻声细语的鼓舞起联军死战不休的意识直至楚王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其实向戎错了他说赵武轻声细语用道义降服了楚国这话也不确实。国与国之间的争斗终究要靠实力说话赵武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即使他说话再凶恶也没有用;如果他实力足够了即使他态度温柔在楚国人看来也足够凶恶了。

这世界归根结底要靠实力说话。

不过向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把赵武轻声细语降服楚国的成就归之于赵武站住了礼法的制高点。这种观点出自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对于一个春秋人来说这观点没错。良霄为此频频点头这两人都忘了如果联军的实力不够在战争中没有占据压倒性优势即使赵武占据了礼法的制高点也没有用。

这终究是末世是个一切靠实力说话的时代是个丛林世界。

……

向戎与良霄一路慨叹着赵武取得的成就等到了宋国的萧鱼向戎决定隆重款待赵武酒席之上宋国国君亲手持酒爵吟唱诗经的《牧野》篇赞颂赵武取得了不亚于周武王伐商所取得的功绩。

论起来楚国从商代起就桀骜不驯与商王国征战不休随后南北方的正朔战争贯穿了整个周王国存续的时代而在原本的时空中这场争斗还将延续到战国终结秦王国(王朝)建立并灭了楚国而后才是终结。

但现在的时空中楚国游离于华夏的历史由赵武一手终结。周王国因此而扩展的行政管辖区域甚至比周王室原先的疆域还要大它南至越南北至日本的越中国(越国此时是楚国的附庸越人此时已经渡海抵达日本越中、越前、越后地区)……

然而春秋毕竟是个尊卑分明的世界宋国国君亲手持爵吟唱《牧野》以赵武的爵位当不起。他连忙避席谦逊的辞谢宋国国君的祝酒——原本的时空中赵武因为在第二次弭兵之会对楚国大踏步的退让以至于和平协议虽然缔结但华夏的尊严因此丧尽所以赵武对自己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他的回答是:我每天朝不保夕日夜忧虑能够保全尸首葬入九原公墓已经足感欣慰了哪敢担当宋君如此隆重的颂祷。

“朝不保夕”这个词正出于赵武这句回答。

现在的时空中赵武举杯逊谢:“我赵武怎敢享用王者的颂祷词宋君太过客气了令我赵武惶恐不安请停了这祷词吧。”

原本的时空中赵武说出朝不保夕的话一旁的宋国执政、司城(首都警备司令)子罕马上对从人叹息说:“元帅要死了他年纪轻轻竟然说出这样沮丧的话仿佛一个垂暮的老人他怎能不死?”

“垂暮”这个词出于子罕的私语。

现在的时空中子罕叹息:“泱泱乎大人哉(气度恢弘进退有节赵武子是个大人物啊)!他胜不骄败不馁晋国此后要想不兴旺恐怕很难啊。”

向戎在旁边接话:“我看是:赵氏想不兴旺恐怕很难。然而赵氏兴晋国得兴不正是我宋国的福气嘛?”

子罕欠身——他本来做出的是离座避席的姿势但因为赵武避席到了台下身为主人子罕不能再站在场中央与赵武并列所以他只是欠了欠身做出避席动作而后严肃的回答:“我宋国哪里有什么福气这只能说是我们的幸运。”

其实赵武在春秋那么久了他还是没有适应春秋时代人的思维模式。

在春秋时代虽然格外讲究尊卑秩序但春秋人从不拿超越前人当作一件禁忌的事情。春秋之后或者说宋以后中国人才开始画地为牢处处模仿着过去重复着过去。比如书法家以重复前人为最高标准诗人以写得像唐或者像宋而沾沾自喜……

赵武回避宋国国君的祝祷他是出于对先贤的尊重但在春秋人看来超越先贤才是他们这一辈人应当做的。细论起来赵武在为周王国开拓疆土这件事上功劳确实超越了周王室所有的先贤并且赵武这次压迫楚国低头实际上他打破了其后中国诞生的一个恶劣习惯——词语弱化的习惯。

在春秋早期一直到赵武现在所处的时代“王”这个词都是神圣的是天下共主的标志。而真实的历史上第二次弭兵大会造成的一个恶例就是“王”不值钱了赵武默许了楚王以周王之外另一位“王”的资格称霸天下使得“王”这个词语的神圣受到践踏于是后来人们只要觉得自己国力强了便纷纷想要称王。

到了战国时代首先爆发的是“五国相王”事件。连中山国这样的一个小国都觉得“君”的称号与自己的国力实在不相配必须称王才能显示自己的国家地位。

于是战国时代各国纷纷称王“君”的称号成为一个普通尊称再到最后“王”的称号泛滥成灾以至于现代社会里一个小流氓在一条街道上无人敢惹就敢自称“霸王”。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