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1. 顶点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4. 第225章 番外3 实亡于万历
设置

第225章 番外3 实亡于万历(1 / 2)


在明朝面临即将危亡的时刻上天其实给了朱家王朝一次机会把一个叫张居正的人推上了政治舞台。

嘉靖年间宦官势力受到一定的抑制开启了“权相”时代内阁大学士开始有首辅、次辅和群辅的区别首辅位极人臣一切朝政都归其调度。

有道是“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交椅轮流坐今日到咱家”为了争夺首辅的权位大学士们用尽各种权术计谋打败竞争对手。

嘉靖、隆庆年间短短六年徐阶扳倒严嵩高拱又推倒徐阶张居正又把高拱挤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荒唐都为他人作嫁衣。

张居正进士出生和其前任高拱一样是明朝的权相时代受益人作为一代名相论道德品格他比不上王安石;论武功成就他比不上曹操;论文化修养他比不上张九龄;论计谋百出他不如萧何、张良。

他爱美女、尚奢华他不拘小节父丧居然不丁忧而是顶着汹汹非议选择了“夺情”甚至御史上疏弹劾他时还打了人家板子看上去全然没有名士的气节。

然而事实上他一生的事迹可圈可点。

他重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加强了北方的边防;他在边疆实行互市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了长久的稳定;他用潘季驯治水黄淮治水成效显著;他以一人的坚持进行了一场几乎不可能成功的改革把一个行将腐烂的王朝打理出一番中兴气象……

其中张居正一生的辉煌与功勋首推“一条鞭法”。

自明中叶以来皇亲国戚、文武勋臣大量兼并土地而这些人往往享有赋役的优免钦赐的土地又免税。

那些没有优免的缙绅地主又把自己的土地伪托于上述权势之家以至于到张居正时代国家控制的纳粮当差的土地急剧减少和明朝开国时期相比“额田已减强半”。

有数据表明在明初官府登记在册的耕地有八亿五千万亩之多到万历六年仅仅只有五亿一千万亩整整蒸发掉了三亿多亩良田。

这说明全国将近四成的土地已经落入皇亲贵戚、豪门富户以及贪赃自肥的官吏手中。

而且家有良田千亩者往往无须纳粮当差家徒四壁者却次次不落空一些小户力薄难撑只得举家逃亡。

张居正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大权在握后他立刻施行霹雳手段施行改革全国各地在观望一阵后陆续动了真章。

改革共分两步第一步便是推行“清丈”。

即使按照今天的观念来看张居正当时的办法已经很先进很有效了首先要求有田产者进行自查申报;然后是乡、里组织丈量、造册这个册就叫做“鱼鳞册”;第三步便是交叉检查从各乡、各里抽出“素行端谨”人士进行交叉复查复查和造册数相同的过关不同的就追究责任人。

通过这几个步骤大部分的县都做到了“丈无遗地”经过两年多的清丈官府记录在册的土地比清丈前多出了一亿八千多万亩。

作为当朝权贵之一张居正自己也是享有优免的自然也是清丈的对象张大人果然居正主动按照清丈要求清查自家隐匿的田亩。

清查的结果很有代表性张家的田产大约为粮七十余石但在县衙的赋役清册里面却翻了几个跟头:“内阁张优免六百四十余石”多出的五百七十多石粮跟着“内阁张”一起优免了。

那五百七十多石有张居正族人借家族名号“一体优免”的也有张家僮仆的私田混进张家田亩的更多的居然是张家人不认识的仔细深查却是一些地主贿赂税吏窜名挂靠进来意图规避纳税的。

张居正得知自家情况后的愤怒可想而知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要求立刻把托名于自家的五百七十石粮悉数上交就连政府给自家的优惠政策他也不要了“尽数与小民一体当差”。

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就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事后看来他的确是做到了。

……

万历清丈的成果使得国库迅速得到充盈据史书记载到万历十年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自正德、嘉靖以来“最称富庶”。

在万历清丈的同时张居正已在考虑改革的第二步这个改革注定要载入史册那就是“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说白了就是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并用银两交纳使赋税开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把原来繁杂的名目统一到一个条目下所以叫一条鞭。

这样作的好处很多一些好处现在看来觉得没什么但在当时其对社会发展促进不小。

首先它规定税款征收的是“银”而不是其他物资和徭役银子作为货币流通有了法律依据促进了货币的发展;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