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确定了李永清这么一个特定的目标对象也下达了相应的通缉令但调查的重点仍旧在一定时间内倾向于那起在远处找到一根头发的案件以及最开始有关于李永清的直系亲属李鸣德被害案。
李永清仍然在逃但能够用以指控杀人的证据并不明确。头发的位置距离犯罪现场很远仅仅是肖自铭通过一些尚未被认可的犯罪心理学原理追溯的地址中的一处解释为巧合完全可行。至于伪造住院的证据也最多只能表示李永清的不在场证明不能明确有犯案的动机和可能性没有现场搜证的结果自然也没有法庭指控的工具。
即使李永清真的被缉拿归案在当时专案组相关人员的推断当中他也不一定会踉跄入狱。正因如此专案组在不断催促各地通缉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在竭力的把所有被归档的案件与李永清这个人联系在一起。
只可惜那个年代的档案信息登记并不全面包括一些交通工具的出行记录都并未实名监控的天网也尚未铺开已有的大部分监控摄像头笨重又不清晰。李永清本身又是自由职业者从这个角度根本找不出行动轨迹方面的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可在钻研这位犯人许久的肖自铭眼中他却对这位老朋友可能表现出的破绽有着异样的见解。
情绪化同情感义愤填膺。
肖自铭是最早一批将犯罪心理学的原理纳入调查范畴的警官他虽然在警校期间并未有这种课程的系统化普及但在职期间他就私下里联系请教了不少开始进行相应研究的心理医生或学者。当时的肖自铭在警界称得上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位最真诚的崇拜者。
正因如此这位名为“黎明”的罪犯在肖自铭眼中也有着一张独特的画像。
一位高智商、高情商、细心谨慎却又偏偏受到感性因素影响而导致行为波动的影子一样的可怕杀手。恰恰每一封宣告书都是现成的素材肖自铭几乎看到了这位宿命般的对手的心灵世界在他眼前展开铺成一张精细而富有内涵的长卷。
为了研究这位杀手肖自铭甚至对着那些宣告书的复印文本一一写下了回复的信件。唯有接近这位杀手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察觉到这个滴水不漏的杀人凶手可能存在的破绽。
刘澈手头甚至留有这位前辈遗留下来的研究资料扫描的电子版本。这却不是来自于黎明专案组而是在王海得知他接触到了这一专案组的事务之际慎之又慎的把这份不知道什么时候拿到他手上的文件传了一份过去。
而肖自铭得出的结论恰恰是那三个词汇的“见解”。
黎明是一个“义贼”。他从来杀死的都是大众心目中的恶人无论是坑蒙拐骗还是杀人越货死者通常都对身边得到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连警方也无法否认他们的死亡甚至可能对他们曾经伤害过的人是一种“慰藉”。
宣告书虽然内容在于追根究底目的在于谈及这些杀人行为在黎明眼中的“正当性”并作出引导和挑衅但字里行间的遣词造句告诉了肖自铭这位凶手的情绪亦有波动随着杀人对象的恶劣程度此起彼伏不一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