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五月前后,是连绵不断的阴雨天,这一晃到了六月下旬七月头上吧,老天爷一连半个月都不下雨。
这可急坏了大家伙儿。
别说村口的河水水位一天天下跌,就连长坪村村口的那口大池塘都浅了许多。
从前那些妇人们浆洗时候掉落的小东西,这会子竟然能找到了,水也一天天的浑浊,生态环境突然变得不好了。
杨华忠和附近几个村的里正凑在一块儿合计了番,最后决定打开郑家村上面的水库,把水库里的水引下来。
顺着十多年前抗洪时候,杨若晴和骆风棠带着乡亲们挖的‘长藤结瓜’的灌溉渠道,将水引向十里八村,灌溉庄稼,滋养牛羊家畜。
村后的河面顿时水位抬升,之前快要被烈日烤到焦黄的水草在清亮的河水礼慵懒的舒展着身姿。
水流向了村口的池塘里,把池塘灌得满满当当的,村妇们终于可以畅快的浆洗。
男人和孩子们也终于能够在夏日的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劳累后,将这被汗水浸透的身体整个投入池塘的怀抱。
鸡鸭猪牛等家禽家畜也终于不用干渴而死,水啊,当真不愧是生命的源泉啊!
早上,骆铁匠和骆风棠爷俩在院子里摆弄那架龙骨水车。
堂屋门口,王翠莲刚从菜园子里回来,顺便拔了几株毛豆。
杨若晴便端了小杌子过来,跟王翠莲一块儿把豆荚从毛豆秧子上摘下来,然后再剥壳,取其中饱满圆润的青色毛豆粒来做食材。
来到这个世界十几年了,早已跟这原滋原味的农家生活融为一体。
有时候杨若晴甚至想着,比起城里很多人吃毛豆直接在菜市场或者超市买成品的毛豆米,或者毛豆荚,她更觉得做庄户人有意思。
吃食材,能从食材的源头去取。
虽然要费力一些,可是却很有意思啊。
瞧瞧现在这样,从带着泥土和露水的毛豆秧子上把豆荚摘下来剥,毛豆米等会入菜,而这毛豆秧子呢,可以把上面的叶子和空壳摘下来,跟麦麸和米糠一块儿熬煮,是猪猪们的最爱。
跟毛豆米一块儿搭档做毛豆鸡蛋汤的鸡蛋,是家里那几只芦花鸡今天下的蛋。
蛋刚从鸡的屁股里掉下来,还带着余温呢,直接拿来做菜,再新鲜不过了。
至于芦花鸡,则是正月的时候,王翠莲精挑细选的一批鸡蛋孵出来的,小鸡仔子从绒嘟嘟的小家伙一天天长大,长成能下蛋的骄傲的母鸡……
在农家,这份自己知足的欢乐和满足,是一种返璞归真。
“差不多了,应该能使!”
院子里,突然传来骆铁匠的声音。
杨若晴抬头朝那边望去,骆铁匠弯着腰站在水车边上,骆风棠蹲在那里,手里拿着工具正在拧其中一片扇叶的木桩子。
这龙骨水车,在这样干旱的季节拿去灌水入田最方便不过了。
因为它够长,大概都有七八米长,一端架在池塘边上,另一端架在田地里,然后靠人力来催动它。
把池塘里的水源源不断的吸入车身里,顺着车身里的渠道流向田地。
那么长,一片一片的,咋一眼看过去就好像一条龙卧在田间地头,所以又名龙骨水车。
打造这样一架龙骨水车,耗时,耗钱。
骆家的这辆,是当初左君墨送的。
杨华忠家也有一辆,但这大旱天,杨华忠家那么多田地,仅靠一辆水车肯定作用不过来,所以骆家爷俩便将自家这辆给抬出来。
修整下,等会送去帮杨华忠家灌水入田。
等到杨华忠家用完,回头还得借给村里一些帮助的人家呢,后面都已排好了队,按照轻重缓急来,谁都不准插队!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