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船家。”便有一少年,道谢登岸。
“老朽不敢。”船家往返此水道。迎来送往,千人一面。然总觉眼前少年公子,过目难忘。不及细思,儒服少年,已入人群不见。船家这便响船铃,离岸。奔赴下个港津。“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少年公子,安步当车,向关城走去。此港名“下津”。取意关下之津。丝路流金,车水马龙。不欲与游商争道。便有客旅,顺下渭水。若车马出行,则走壁上陈仓栈道。一上一下,水陆通达。胜在闲庭信步。
“公子止步。”正待入关。忽有门卒拦阻。
“时辰尚早,因何不入。”少年公子笑问。
门卒好言相告:“营中诸事未了,今日不宜入关。”
“莫非王驾已至。”少年公子,双眼一亮。
“正是。”门卒不疑有他。
“足下岂不闻‘三日之义’乎?今日,正当一见。”少年公子,成竹在胸。
“公子何人也?”军师祭酒戏志才,半道拦驾,毛遂自荐。天下皆知。少年公子,精神饱满,气宇不凡。门卒不敢怠慢。
“扶风郿人也。”少年公子取名刺相呈。
谓“人如其字”。见刺上汉隶俊秀,“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门卒不敢怠慢,急忙双手接过:“公子稍后。”
“有劳。”
少时刘备进城买马。铁匠虽不识字,却可一笔一划,敲打烙印。名刺兴于汉末,流行六朝,尤以魏晋为盛。士大夫聚会,常“人各一刺”。“载刺盈车”、“积刺盈案”、“遍谈百刺”,皆传为美谭。
门卒“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竟直入大营,求见蓟王当面。
世人皆知,蓟王周公吐哺,礼贤下士。验明正身,细问情由,守卫遂放入。小小门卒,一路无阻,撞入中垒。名刺这才被绣衣都尉史涣接过。
观名刺所书,不由神色一变。这便步入中军大帐,呈送蓟王当面。
“主公,关外有人投刺。”
“刺何所言。”蓟王落杯笑问。
“大夏见邛,蜀锦西流。”史涣答曰。
“哦?”蓟王心中一动,所言正出张骞上疏。换言之,投刺之人,已窥破蓟王兵锋所指。
蓟王这便接过,细看落款,不禁脱口而出:“扶风郿人;法正孝直。”
“敢问主公,此何人也?”见蓟王又起爱才之心。八分田沮之军正沮授,落杯笑问。
“可比(东)孝(西)直之人也。”蓟王喜道:“速请来一见。”
“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