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李世民因她是皇后所生,命令下面办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
魏征立即反对说:“不行!从前汉明帝准备授封地给他的儿子,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等同,可封给他楚地、淮阳的一半。’以前的吏书把这事作为美谈。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是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容许超越了礼仪制度。”
李世民认为他说得对,入宫告诉长孙皇后,然后派使者送钱四十万、绢四百匹赐给魏征。
不久魏征晋升爵位为郡公。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魏征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征秉公处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魏征在这个时间段也完成了《隋书》的撰定。
他撰定的《隋书》虽然比不上前四史,但在二十五史中,也算是较好的史书。
魏征总结历史得失,先后上了四道奏疏,用来陈述政事的得失。
其一是总结隋亡的经验,他极有见地点出隋炀帝亡国是因为隋炀帝依仗国家的富强,不考虑后患的缘故,驱使天下的人来满足自己放纵的欲望,用尽万物来奉养自己。他希望李世民借鉴隋亡的教训,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
其二是要有仁义道德,希望李世民做到九种美德,其中包括谦虚谨慎、戒除奢侈等。
其三是刑罚要得当。他说“刑罚过度,小人之道就会增长;赏赐不当,君子之道就会消亡。小人的恶行不惩罚,君子的善行不奖励,天下就不可能太平”。
他虽然说的是治国,但我觉得给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对人也要这样,要对君子友好,对待人渣,可以不理,如果有能力,直接处罚。
其四是要有礼和德,他说“治国的基础,必须以礼、德为根本;君子的保证,只在于诚、信。诚、信建立,处在下位的人就不会有二心;德礼具备,远方的人就会前来朝贡。”
李世民看了之后,亲笔写诏书,嘉奖赞美魏征的奏疏,格外看重他的意见。
他对长孙无忌说:“朕刚即位时,上书的人有的说‘君主必须把握威权独断专行,不能把权力委任给臣下’;有的想显示武力强大,使异族恐惧而服从自己。只有魏征劝朕‘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我听了他的话,所以天下太平。边地的君长都来朝贡,各个民族的语言辗转相译,在路上相互远望。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啊!”
李世民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多不切合事实,想加以贬斥。
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现在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时立诽谤木制度流传下来的。陛下想知道自己的得失,只可以听任人们上言。如果话说得对,就有益于陛下;如果说得不对,也无损于国家。”
李世民听了,赞同说:“这话说得对。”于是,对进呈奏章的人加以抚慰后才让他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