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1. 顶点小说网
  2. 其他小说
  3. 后来我成了团宠太子
  4. 5、议事
设置

5、议事(1 / 2)


朝中臣子褚琰一个也没见过,但是名字基本都听过。

相对于褚琰平淡的反应来说,几位大臣进门时偷偷瞟过来的眼神里的好奇简直都快藏不住了。

褚琰若无其事地继续练自己的字,也没耽误耳听六路。

从称呼上看,左边站着的是户部尚书邓大人,他身后站着个侍郎大人,右边两位分别是翰林李大人和杨大人,是天子宠臣。

此番上奏事似与边界有关,自北齐安定,西北两面皆俯首称臣,北齐常与诸国有通商之举,商路通畅,以至于诸附庸国的日子也不错。

然而北方接连两年遭遇大旱,颗粒未收,不仅粮仓耗空,连能吃的杂草树根都被啃过一遍,过冬后却又冷得过分,饿死的冻死的不计其数,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便举家南迁,都成了流民。

本来前些日子上朝的时候都商量好了,派一个巡抚过去,把北面来的流民分别接应到胜州等地安顿,开春以后再送回去。偏偏北突厥也来信求援,道是塞外天寒地冻,生活下不去,希望北齐能划出一块地来接纳一部分流民。

承兴帝一听这帮人说“过不下去”就头疼,这帮人不比胡人好办,一旦说过不下去,可能没两年就是兵祸了。可若是就这么把外族的流民放进来,承兴帝也没缺心眼到这地步。

“陛下,北突厥臣服数年却贼心不死,万不可不对其设防啊,谁知那所谓流民中都是些什么人?”李大人道。

杨大人便道:“臣以为然,然而我齐朝近年一直以‘仁’字收拢异族之心,若直接回绝,未免伤两国之交,其余边境诸国亦或有虑心,臣以为虽不可放流民入境,却仍要予以援手。”

两人一唱一和扯皮半天,愣是没提出点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邓尚书一听就知道这是想逼他户部出钱,当即变成了隐形人,一句话也不插。

褚琰这字写着写着,旁边便递过来一张纸条,上书:这帮人可真是废话连篇。

褚琰不理他,过一会儿又递过来一张:你觉得这事当怎么办?

怎么办褚琰不知,但他知道邓尚书再装聋作哑下去,承兴帝就要怒了。

邓尚书也是个察言观色的人精,一听两人还在东拉西扯诱他出面,只好上前一步表态:“陛下,未必要让这帮人入关,只需破费点财力便是。只是臣担心人数过多,衣物和粮食拿不出那么多来,近年朝廷开销虽微薄,但毕竟减税两年,户部收入一直不够充盈,北部还有那么多流民,也要取暖吃饭……”

邓尚书看似是出来出主意了,实则又把难题抛了回去,户部出钱可以,但是没有那么多钱,陛下你是顾着自己的百姓,还是顾着外邦那不知真假的流民?

承兴帝按了按额头:“外邦人不可入境,但这灾也要镇,诸卿现在既然没有主意,便回去好好想想,邓卿把安顿北部流民所需费用及余资一一列出,明日大朝时再议。”

四位大人齐齐应喏告退。

褚锐见是表孝心的时候,起身去给承兴帝奉茶:“父皇莫急,几位大人未必没有主意,只是眼下还未及要紧关头,都不想用舍本的法子罢了。”

两位翰林只是单纯不想当着邓大人的面说得太直白得罪户部,倘若今天邓大人不在这,指不定主意已经一波接一波了,至于邓大人,近年国库丰裕,就算税收不足,也未必真拿不出这些钱,只是若钱都舍在这上面了,便要想想来年若是北方继续大旱,或是南面又有什么天灾,这些钱又从哪里来?

如今是盛世,前两年才放出减税的政策,百姓至今还会兴高采烈地山呼“仁君万岁”,不到万不得已,承兴帝自然不可能想去动摇一下这民心。

承兴帝心情正燥,瞥了他一眼:“朕不急,朕倒是觉得你该急一急,朝廷大臣在这,你还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传纸条子,回去回去,你也写份折子去。”

褚锐一噎,又扯出个笑容,笑嘻嘻地哄:“那儿臣就回去写折子啦,指不定儿臣写完折子,您这事就能解决了。”

承兴帝抄起旁边的书卷敲了下他的头:“做梦,你能把折子写清楚就不错了。”

承兴帝十四岁的时候,已经是开始办事的年纪,每有朝议争论不下的事,他都必要写一份自己的想法,呈给皇父。然而这个三儿子实在太不争气,论起学术策论来,着实比不上他二哥,也不知是被娇宠出来的,还是天生如此。

承兴帝不由得想,油滑过头、不太讨他喜欢的老二,甚至还有……这个受了好些年苦的老大,在性格方面,都比褚锐要沉稳得多。

褚锐先一步离开,承兴帝便把目光转向了褚琰:“老大,不如你也说说,这事可有些中用的法子。”

褚琰放下笔:“单是这么听着,儿臣自然是有些想法的,只是儿臣样样不懂,说出来不一定可行,都说旁观者清,也可能是旁观者心中没有那么多考虑。”

承兴帝也不在意,轻笑一声:“倒也是种说法,无事,你说来听听。”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